记者 林子人编辑 黄月年2月22日,“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港启程,前往中国广州贸易。由于美国没有单独与中国交往的经验,在国会颁给这艘船的航海护照(customarysealetter)上,撰写者毕恭毕敬地把所有可能遇到的官员、贵族和统治者的称呼都写了上去:“致所有的不管是否是奉教抑或世俗的好的城市和好的地方的至贵的、至高的、无上的、受人敬仰的、尊贵的、高贵的、权威的、睿智的和英明的君王、皇帝、国王、共和国主、亲王、公爵、伯爵、男爵、贵爵、镇长、议员、法官、将官、司法代表和摄政代表们。”彼时这个刚打完独立战争的新兴国家面临英国的经济封锁,美国商人迫切希望能够与遥远、陌生却充满机遇的中国通商——在那之前,中国的茶叶早已风靡北美,商业嗅觉敏锐的美国人意识到,如果能够亲自前往中国采购茶叶,将是一门一本万利的生意。开展洲际远洋贸易是中美相遇的初衷,然而这段初遇在接下来一个世纪里中国与欧洲列强的强烈冲突面前黯然失色,湮没于历史长河。在《中美相遇》一书中,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元崇从追溯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开始,回顾了年至年中美早期交往的历史。处于太平洋两岸的两个“最年轻”和“最古老”的大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相遇相知,在中国长久以来的宗藩朝贡体系和远道而来的西方国家急欲建立的现代国家外交体系的冲撞之间、在大清帝国日薄西山和美国走向霸权之路的强烈对比下产生种种恩怨情仇——重温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下中国与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日前,王元崇接受了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电话联线采访。他表示,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既有中美国际关系变化导致的现实关怀,也有对中美两国年轻人未来的考量——在他看来,中国恢复世界大国和东亚地区领导力量的地位已经是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中美两国都应该跳脱出自己的认知局限,重新认识对方。“我要做的就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历史上究竟发生过什么事’的视角,为理解当下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动提供一些帮助。”除此之外,他还与我们讨论了他对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教育中的线性和屈辱历史观的批评、对历史学家从事通俗写作的看法和对海外中国研究的观察。《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王元崇著新经典·文汇出版社-中美两国都存在认知局限,加强知己知彼是这本书最重要的关切之一界面文化:你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王元崇:这个系列起源于我从年开始开设的中美关系史课,这是一门给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讨论课。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变得不那么温馨了,在朝一个不太良好的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就会发现,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非常片面和狭隘,不像我们对美国了解那么多。我的学生中有两个很大的群体,美国学生和国际学生,其中国际学生中最大的群体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对我来说,这些同龄的孩子迫切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彼此的国家——虽然他们现在坐在同一个课堂里,但他们对彼此国家的了解差别很大。我就想开一个中美关系史的课程,讨论之前发生过什么事。后来澎湃新闻的编辑单雪菱知道我在做这件事,建议我写一写教案里的东西,我想也好。中美关系的著作大多是围绕冷战、 叙述的,关于之前的历史不是很多。这本书本来是给澎湃写的专栏“中美浮梦录”,集结成书时重新调整了结构,加入了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大框架,因此书里不只是说中美两国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关著作,这不是我要做的事——我关心的还是在中国方面,所以成书的时候增加了中国外交、中国自身的体系。另外,我在康奈尔大学读书的时候发现图书馆里有很多中美关系史的资料,但(学者)都没有用过。我看到蒲安臣的照片曾经广泛刊发过,有很多图书馆都有原始的照片副本,背后还有签名什么的,就想为什么不用呢?所以应该说这本书是一连环的反应:有中美国际关系变化导致的现实关怀,也有对同龄中美两国学生的未来考量。界面文化:书中你数次提及美国教育对世界史缺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