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所在的村庄,人丁最旺的时候住有7户人家。靠我家东南侧的近邻是我们本家,家中有双胞胎兄弟,长我几岁,但按辈分我是他们叔叔。 双胞胎兄弟中哥哥小名(乳名)四清,弟弟小名思想。这样的乳名我想应该不是他们斗大的字识不到一箩筐的父亲给取的,大概是在我们生产队驻点的“四清”工作队的干部取的。 小名原本就是非正式的,叫起来亲切随口。四清、思想未免太过文绉绉。因此,平日里不论是他的家人还是我们大伙儿,更喜欢喊哥哥“大子”,喊弟弟“小子”。 及至到了读书的年级,兄弟俩有正式的学名,老大叫“孝双”,弟弟叫“孝全”。双,应是表示他们是双胞胎,全,想必是在父母眼中,儿女双全——兄弟俩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大人对双胞胎兄弟寄予期望:长大成人后,文武双全。 取名,是件挺有趣的事。 一 彼时农村人,头脑里或多或少残存有迷信思想。表现在给孩子取小名上,一些人相信“名贱命贵”。我身边的小伙伴中,就有小名叫“孬子”“癞子”的,至于将“猫”“狗”用作孩子的小名,更是稀松平常。 为什么有人相信“名贱命贵”? 较长一段时间里,农村生存条件艰苦,缺吃少穿、缺医少药的状况下,婴幼儿因延误病情而夭折时有发生。即便是长到了能爬会走,能说会道,可以给大人打猪草拾柴火的年岁,因缺少照护,游野泳或不慎落水溺亡,也是常有的事。 有老辈人就说,是阎王爷派小鬼索了他们的命。因此,为了不引起阎王爷的注意,甚或让阎王爷对你家的孩子唯恐避之不及,人间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能做的事,就是给孩子取一个最好能“膈应”到阎王爷的“贱名”,这孩子就不会上阎王爷的名簿,阎王爷就不派索命鬼来纠缠,孩子也就能平平安安长大成人。 贱名听起来总是不雅。要命的是,等到孩子入学了,同学之间怄气闹别扭,或是骂架打斗,对方突然曝出你的小名,那简直是杀手锏,让你恼羞成怒,锐气大伤,战斗值立减。加之“名贱命贵”毕竟是毫无根据的迷信,给孩子取“贱名”的家庭越来越少了。 不过,农村人没什么文化,也没有闲情雅致,给孩子取小名,通常比较偷懒马虎。比如农村常见的小名取名方式,干脆就按排行来:老大叫“大子”,老二叫“二子”,依次类推。“子”有男性的表意,遇到女孩怎么办?就改成“三姐”“四妹”之类。这倒是有点像日本人取名的一种,所谓的宫本太郎、寅次郎、姿三四郎,也都不过是依照排行而取的名字。 我小时候的一个玩伴,在家好排行“老五”,这个排行就是他的小名。不过,他上面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却又不是依照排行取的小名。可见,当时农村的父母给孩子取小名随意性很大。比较多的家庭给孩子取小名采取的是随大流的方式,“小明”“小红”“小强”“小亮”,信手拈来就往孩子头上安。大庭广众之下,如果有人呼喊“小明”,可能会同时有好多个小脑袋一起转过来。 当然,既便是在农村,也有一些讲究不将就的人家,在给孩子取小名这件事上,颇花心思。 我有三个表弟,表叔给他们分别取名“满意”“幸福”“如意”。相比左邻右舍,表叔家的幸福指数的确高出一大截,原因是表叔在国营单位开卡车,是有工资拿的“国家人”。我们乡下那时候还牛拉驴拽,没几个人见过机械动力的交通工具。表叔若是出差顺道回家,他那部大卡车就成了人们聚拢围观的稀罕物。我记得表叔车子的驾驶室里有Z字形摇把,有时候启动车辆,并不是车钥匙一拧就可以的,而是需要用这摇把。我印象中,有一次表叔的车停在大部队旁边的国道上,车子的油箱盖拧开了,有和表叔熟识的人就从油箱里抽取汽油。 这些人取了汽油回去做什么呢?那时没有一次性打火机,机械打火机用火石引火,而燃料正是汽油——用一团棉花浸蘸汽油塞在打火机的肚皮里。 表叔随和风趣,没有长辈的架子。不过由于常年在外读书求学,我和表叔见面次数并不多,但他给表弟们取的小名,我印象深刻。 在孩子的小名中表达大人的某种理想,也是比较常见的。有的理想具体而直接,有的则笼统而遥远。希望家中经济状况能有根本改善,想招财进宝的,就给孩子取名“财子”“宝子”;希望日子过得不那么折腾,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就给孩子取名“平子”“安子”“顺子”“利子”。希望要个男孩,就给女孩们取名“招弟”“盼弟”。 二 在农村,学名以三个字居多:第一个字是姓氏,第二字是辈分,第三个字才是名字。也有例外,就是体现辈分的这个字放在后面,中间的这个字才是名字。 两个字的取名占比相对少一些,毕竟两个字的名字无法在名字中体现辈分。 八十年代之前,绝大多数农村人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里,活动半径都不会超过百里。早期人们聚族而居的情况,从地名中就能窥见一斑,比如我们那里的村镇,有徐家老楼,李圩,孟圩,潘集,洪集…… 随着世代的繁衍,异性通婚等原因,这些以姓氏命名的村镇里,现今的住户基本上都已经是杂姓了,但细究下来,彼此不沾亲就带故,尽管有亲疏远近,但辈分一定得要清清楚楚,而将辈分嵌在名字中,是最好的广而告之的方式。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介意孩子的名字中一定要出现辈分,他们倒是更想通过孩子的名字表达某种愿望和期待。 金、银、财、宝,在农村孩子的名字中很常见。你看,在升官发财两大诉求中,农村人更倾向于后者。 邻村有位叫家宝的老兄,年龄比我稍长,当时在十里八村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他的知名度来自于他的特立独行——他在县城念高中,有志于往艺术(美术)方面发展。从外在来看,他确有艺术(考)生的范儿——奇装异服怪发型。封闭的乡村,大部分人的思想比较保守,跟不上潮流的节奏,对于家宝走路自带扫地功能的喇叭裤、盖住耳朵的大背头,刚开始接受起来确有一定难度。后来,我去县城读书,也不能免俗地赶时髦,也留过大背头,也穿过喇叭裤,完全不去顾及大人的感受。年少懵懂,青涩迷茫,跟风追潮,标新立异,潜意识里只不过是想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