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中国领土的染指早在年甲午战争之时就已开始了。大清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日本对台湾的殖民长达五十年,直到年日本在二战中完败才回归中国。甲午战争,日本还占领了辽东半岛,想据为己有,但在德法俄三国联合干涉下被迫放弃。日本人为此整军备战十年,终于在年日俄之战中报了一箭之仇。在中国东北立下了脚跟,把东北南部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不断在整个东北地区扩展势力,大量殖民,组建关东军,建立“国中之国”。日本人的野心很大,很早就有了一套征服全世界的路线图。第一步:征服满蒙(东北和整个蒙古),第二步:征服中国,第三步:征服世界。故东北地区成为日本重点争夺的对象,是实现其巨大野心的基石。年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的东北军大举入关,东北防务空虚。日本人决心抓住机会,挺而走险,不惜冒全面战争的危险,向东北守军发动全面进攻。年9月18日,日本人偷袭北大营,攻占沈阳。东北守军放弃抵抗,大部退往关内。日本人仅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全境,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东北各地义勇军奋起,人数虽然众多,但缺乏统一指挥和相互配合,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气候。日本人花费了很长时间,才肃清东北全境。东北义勇军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的。一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二没有持续的外援。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下,义勇军无法在东北境内立足。日本人在逐渐消化东北胜利果实之后,将目光指向华北,不断挑起事端,蚕食华北。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顽固立场,把华北的大门拱手相让。日本继占领东北之后,又不断向绥远、察哈尔、热河进攻,当地驻军奋起抵抗,因得不到有效支援,被迫逐渐后移阵地。北京、天津成为国防前哨阵地,面临日军越来越大的威胁。蒋介石面对日本人层层进逼,不得不在军事上有所准备。他把冀察两省军政大权(包括北京、天津)交给西北军的宋哲元,山东、山西、绥远分别由西北军的韩复渠、阎锡山的晋绥军负责,让宋哲元、韩复渠、阎锡山三人位于抗日第一线,全力与日本人周旋,确保华北不成为第二个东北。为确保万无一失,也为了替前述三人打气壮胆,蒋介石还将中央军陆续北调,集中在河南、安徽一带,随时准备支援第一线。蒋介石深知中日难免一战,不得不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国防建设,尤其是京畿地区—苏沪杭一带,部署重兵,重点设防。蒋介石尽管面临外部挑战如此巨大,仍丝毫不放松对红军的围剿。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全面负责对陕北红军的围剿。按照蒋介石的计划,由张学良的东北军由南向北担任主攻,杨虎城的西北军、宁夏马鸿逵的马家军由西向东担任助攻,陕北地方军阀井岳秀部死守榆林,担任北部的防守任务,阎锡山的晋军沿黄河布防,堵住红军东进。最后将红军消灭在陕北一带。张学良有感于国仇家恨,不愿充当蒋介石内战的帮凶。毅然发动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停止内战,共御外辱。针对中国政局的演变,日本人加快了侵华的步伐,赶在中国尚未完成国防布局之前,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年,日本人故技重演,突然进攻北京和天津,宋哲元部遭受重创,被迫南撤。与此同时,日本人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山西。由北向南突入山西,阎锡山指挥晋军全力堵击。全国各地的援军陆续抵达山西,由红军改编而成的八路军在朱德的率领下也来到了山西前线。日军占领平津后,分兵两路南下。一路沿平汉线,一路沿津浦线。这两路日军进展顺利,未遭有效抵抗。宋哲元部、刘峙的中央军纷纷后撤,先后丢掉保定、石家庄等河北重镇,撤往河南、安徽。韩复榘弃守黄河天险和济南,率部撤往河南、安徽,津浦路沿线门户洞开,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日军海军陆战队在青岛登陆,很快占领胶东半岛。日军还沿石太线由东向西进攻山西,配合北路日军作战。阎锡山被迫分兵,由卫立煌统一指挥忻口会战,阻击北路日军;由黄绍竑统一指挥娘子关会战,阻击东路日军;阎锡山率部驻守太原,作为战役的总预备队。娘子关方向缺乏主力部队,大部分部队都是远道而来,十分疲惫且不熟悉环境,尚未作好作战准备,日军就快速冲过来,造成娘子关方向的防线全面崩溃。至此,山西战场形势严重恶化,太原失守。在华北战场,日军仅用几个月占领华北所有大城市及交通要道、重要城镇。河北、山西、山东、绥远、察哈尔五省大部丧失。在华中,日军选择上海作为突破口,经过几个月的会战,日军占领上海、南京、杭州及其周边广大富裕地区。紧接着派兵沿津浦路北上,与华北日军会师徐州,打通津浦路。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虽取得台儿庄大捷,但最终不能阻止日军进攻的步伐,弃守徐州,向河南、湖北、安徽转移。华中日军决心继续西进,把会攻的目标定为武汉。一路沿江西进,一路沿陇海线西进。国民党军在河南集中优势兵力,妄图将沿陇海线孤军西进的日军一网打尽,因决策失误,不但未能歼敌,反造成全线崩溃,慌乱之中,竟然决堤,形成千里黄泛区,迫使日军放慢追击速度,不得不改道进攻武汉。沿江西进的日军,遭到国民党军顽强抵抗,进展不太顺利。后日军增兵,又得到海军的有力支援,才突破武汉外围防线,占领武汉。为封锁中国对外联络通道,日本海军加大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控制,还专门抽调一部分陆军在海军的支援下,攻占广州。经过一年的持续征战,日军的进攻势头暂时停了下来。日本人需要时间好好消化“胜利成果”。中国战场转入持久抗战局面。日军主要占领地区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一带。其中东北全境(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华北大部(河北、山西、山东、察哈尔、绥远(内蒙东部)五省大部及平、津两市)、华中部分地区(上海,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安徽、江西两省沿江地区,湖北武汉周边地区,河南、安徽两省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华南少数地区(广东广州附近地区)。由于侵华日军占领的地方实在太多,兵力不足有效控制,不得不有所收缩,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交通要道上。所以,在日占区留下很多真空地带(原国民党基层政府官员、警察、地方保安部队大多逃亡)。中共方面坚持以游击战为主、持久抗战的方针,抓住时机,迎敌而上,在华北敌占区,八路军全面展开,先后创立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四大根据地,在华北腹地生根发芽、逐渐壮大。国民党也在黄河以北建立冀察战区。但其主力主要集中黄河以南、津浦路以西、长江以北地区,在陇海路沿线重点布防。分割华北日军和华中日军的联系。在华中,新四军在日军占领区的周边建立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国民党在华中布有重兵。在鲁南和苏北建有鲁苏战区,在长江以北山区地带设有基地,在江南各省(江西、江苏、浙江、福建)设置三战区,大部分地区基本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在武汉的西边设有六战区,阻敌入川;在武汉的北边设有五战区,阻敌入陕或阻敌北上与华北日军会合;在武汉的南边设有九战区,阻敌南下与华南日军会合。华南日军不多,国民党军仍掌握广东大部,中共游击队在广东、海南建立了一些游击区。根据地数量少、范围有限。日军在巩固华北、华中两大基地之后,意图扩大战争范围,重庆、西安成为新的进攻目标。日军多次尝试西进,均无功而返。太平洋战争爆发,驻华日军大量南调,更无力组织新的西进战役,进攻重庆、西安的计划被迫放弃。在随后的几年,华北日军主要扫荡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隔河对峙。华中日军仍试图扩张地盘,多次进犯湖南、江西、浙江一带,均因无法立足而放弃。日军还对华南沿海重要城镇发动攻击并占领。华南日军还一度入侵广西南部,进展不大。就在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夕,驻华日军发动大规模作战,意在打通大陆交通线。国民党军军心涣散,一触即溃,先后丢掉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大片国土。日军一度攻入贵州,直接威胁到大后方的安全,造成人心惶惶。德国战败,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失利,被迫在中国战场收缩兵力,集中主力,固守东北和华北。华北的八路军和华中的新四军展开战略大反攻,解放了不少地方。国民党军也在湘西发动反攻,取得一定成果。日本被迫投降,抗战取得全面胜利。日军在华占领的地方依然十分广大。纵观日军整个侵华史,中国东南半壁江山,日军都有波及。日军西进大致被阻于绥远西部、山西西部、陕西、四川、鄂西、湘西、贵州、云南一线,此线的西部没有沦陷,大致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中国其他省份,都有沦陷区。台湾被殖民的历史最久,其次是东北四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华北各省受损最严重(河北、山西尤为严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16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