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杨廷成:田园牧歌的守望者

1

年3月的一天,青海诗人杨廷成找了一辆车,把我从一处让我饱尝失眠之苦的临时居所,接到他在西宁虎台二巷的一座办公楼里。他和几位同事将一间闲置的办公室打扫干净,擦亮了玻璃,买了新床,还挂上了新窗帘,然后又陆续送来了电热壶和其他生活用品。

就这样,感慨万端的我,就有了一处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有了一个宁静的心态。此后我们就有事没事地通个电话,他在走廊的北头,我在走廊的南头,相去十几米,却各忙各的,不常碰面。

这几年,我客居山东威海过着幽静的生活,他在青海西宁操持着繁复枯燥的行政事物,几乎是一年才能够见上一面。

这几年,这个世界和这个国家发生了许多事,我们各自也经历了许多事。所幸每回相见都能从对方身上找回从前的感觉,虽然他的脸上添了一些沧桑,却仍旧目光炯炯,气定神闲。但我知道,他所经历的事,要比我所经历的事,大了很多。为了给在乡下辛劳一生的母亲治病,他四处寻医问药,不分昼夜地守候在病床前,在巨额医疗费的压力下,甚至卖掉了一套地处省城中心地段的房子,直至老人家了无牵挂地驾鹤西去。而他自己,也莫明其妙地突发恶疾,回转来,才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美好,人生原来如此美好……

这一下他算是活明白了。这个诗酒江湖里的骁勇战将,如今成了谦谦君子。看着别人在这样那样的场合依然张狂,在言谈举止中依然“愤青”,生性风趣的他,往往会选择安静地聆听。他怀揣属于自己的精彩话语和思想,除非有足够的冷场空隙,让他去填充。而当争辩者辩出了彼此的乖戾之气时,他会插进几个与在场者有关的逸闻趣事,让局势迅速缓和,令众人捧腹大笑一场。这些年来,他的写诗与谋生,与虚名完全没有了关系。如同他收藏彩陶字画,如同他广交文朋诗友。如同他沉醉在河湟谷地那迷人的风土人情里,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初衷,不见异思迁。

年夏,单车骑行全国的青年画家管祥麟,在青海青沙山遭遇车祸。杨廷成与其素不相识,但获悉此事后,医院,然后又将他安顿在自己的小院里疗伤半个多月。13年后,重启寻梦之旅的管祥麟去平安驿寻访杨廷成,得知他已调到省城,就把车停在那个小院内,在车里独自回味了一夜的如梦往事。第二天,重逢在西宁街头的两个男人相拥而泣,没有多余的话,有的只是恍若隔世之感慨。这一次,杨廷成又为管祥麟的青藏线之行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帮他修理维护车辆,帮他寻找抗缺氧的药品。管祥麟后来在他的新书《天涯孤旅》一书中,对这一段友谊有详尽记录。

年6月,北京青年作家龙冬、央珍夫妇来青海藏区体验生活,在接到北京一朋友的电话委托后,杨廷成当即为他们安排了住宿,并且自掏腰包,租车陪同两人前往瞿昙寺和夏宗寺进行实地考察。

年夏天,陕西作家红柯“走马黄河”来到西宁,与其有过一面之缘的杨廷成接他到自己家里居住,还一路陪同去了金银滩草原、彩虹部落等地,体验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源文化,这让红柯对廷成的为人赞赏有加,成为了生活中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

说起我们的相识相知,相互欣赏,那已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了。那时我有幸在《瀚海潮》杂志任诗歌编辑,当时,因为刚出版了一期在省内外造成很大影响的诗歌专号“青海诗人三十八家”,所以,来自四面八方的诗稿便雪片般飞来。投稿者中既有舒婷、顾城这样的先锋人物,也有廖亦武、肖开愚这样的后来者。一时间,《瀚海潮》和她所在的德令哈小镇,成了诗歌爱好者们向往的精神圣地。我们在堆积如山的诗稿中埋头阅读,体会着“大海捞针”般的工作乐趣。就在那时,一个本土作者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他就是15岁即有诗作问世的、在诗行间溢透着乡野气息的、时任平安县广播站新闻采编的杨廷成。

平安驿在青海之东,德令哈在青海之西,中间隔着青海湖、日月山和省会西宁市,两地相去余公里。平安驿地处湟水谷地,汉代西征大将军赵充国屯兵河湟,即耕作于此,农耕文化比较发达,是西宁通往东部省份的重要门户,也曾经是古人类创造人类文明的一片风水宝地,与其毗邻的柳湾遗址是彩陶出土集中的地方,是至今我国发现和挖掘彩陶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氏族村落,在青海的河湟谷地沉睡了多年。德令哈地处柴达木盆地的中心地带,由戈壁、荒漠、半荒漠、盐湖、矿山和盐碱湿地构成,游牧文化与垦荒文化并存,但主要以内地文化为代表,因为那里聚集了一批由内地来的文化精英,由他们带来的先进文化,和当地的游牧文化与垦荒文化一道,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即海西现象。

虽然我们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不一样,但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相近的习性。回想起来,上世纪80年代真是一个让爱诗者们风光无限激情澎湃的黄金时代。诗让普天下诗人皆为兄弟,只要你找上门去,他找上门来,亮出诗歌这柄青铜短剑,便会成就一场突如其来的,酣畅淋漓的酒事。那个年代的杨廷成,皮肤白皙,目光深遂,身材颀长,一头自来卷曲的黑发,若让他换上顿河哥萨克骑兵的装束,那绝对是湟水岸畔的葛利高里,不知要迷倒几多的阿克西尼亚式的诗歌少女。而含而不露或深藏不露的内向型个性,隐伏在目光中的几许哀愁,带有偶发性的喜剧化叙事,这些性格品质赋予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很容易就成为被朋友们常常念及的人,由此产生的后果,便是被这样那样的哥儿们轮番叨扰。这也是为什么,只要我们忆及当年的诗酒风流,往事轶闻,总能提炼出几个与杨廷成有关的故事。

3.

我曾在廷成父母家的农家小院里体验过一回如梦如幻的乡村夜生活。那炕是热炕,炕洞里燃烧着柴草,炕上摆设着矮脚方桌。那个温馨的傍晚,记忆中先是上来一大盘新麦烤制的馍馍,然后是粉条炒肉,土豆丝,青油炝酸菜,然后是一瓶互助大曲,和码放在碟子里的四个酒盅。热酒、热菜、热心肠,让人醉倒在氤氲着酒香的热炕上。第二天,在陡然而起的西风尘土中,我们又拎着啤酒瓶子,穿越铺满枯叶的白杨林,趟过光秃了的小麦地,像两匹桀敖不驯且眼含憧憬的瘦马,朝着湟水北岸白马寺的方向埋头疾步。然后坐在一块高地鸟瞰大地,抒发胸臆,畅想未来。那天,两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爱诗者,在白马寺前做了一场有关诗歌的白日梦,但他们尚未晓得,“做梦的人能够预知未来”……

那时《瀚海潮》杂志在兰州印刷,有一次从兰州回西宁,车过平安驿,心里正念叨着杨廷成,脸贴车窗一望,月台后面的一棵矮树下,他与另一平安才子,正呆坐在那里看火车呢。于是把车窗摇下来,伸头大叫一声,就冲下车去。当夜自然是一场豪饮。那一晚,可谓诗情澎湃,一醉方休。还有一次,夜宿平安旅社,去他老家的村子寻访廷成不遇,心情有些郁闷,故写了两首小诗记之,一曰《小街》,一曰《住店》,其中好像有这样的句子:孤独的喇叭筒,播送了几遍寻人启事云云。

在我的印象里,近年来正式出版的几册展示了青海诗歌阵容实力的合集,皆由他牵头组织出版。由于他的广结善缘,由于他人脉资源广泛,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诗歌界的朋友都愿和他如兄弟般地相处、相知。诗歌评论家燎原兄为写《昌耀评传》,要去祁连山下那个已经消失的劳改农场,去寻找验证昌耀昔日的苦难踪迹,也是杨廷成为其提供车辆并一路前往。所以我要说,廷成不仅是个有着独立品格的当代诗人,还是青海诗歌创作的积极推动者。

有道是“人生有二三知己,足矣”。时间是公正的,被时间验证过的友谊,是去伪存真的友谊,弥足珍贵。时隔30余年,在金钱显示着它无所不能之魔力的今天,重读他的诗集《慈悲土地》和《乡土风语》,仍有相当多的感慨涌上心头,让思绪回溯到我们共同拥有过的那个壮怀激烈的岁月。翻阅这部诗集,我注意到,他写诗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而在他诗思泉涌的时候,正是我所说的“魔法”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发现,即便在那样一个伟大的诗歌年代,他的作品里居然没有留下那个时代的烙印,而写诗写到了今天,他身上仍散发着往日乡村的泥土气息,坚守着他所痴爱的那片土地,为故乡的父老乡亲吟诵着一曲曲令人沉醉的歌谣,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现象。且看他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如“沙滩”“脚印”“石子”“雨点”“炊烟”“牛车”等等。单从这些词汇中,你就能看到一个乡村孩子,在贫瘠的乡土上,是在怎样憧憬着诗一样美好的未来生活。

在普通人看来,石子就是石子,牛车就是牛车,遍布在田野上的石子、牛车其实是没有情感的。但这些意象却在一个乡村少年的眼里变成了诗歌,石子因此而透明,炊烟也袅袅地飘向了蔚蓝色天空,让“不识愁滋味”的他变成了童话诗人。比如“一株淡黄色的苦菜花,栽进爷爷留下的陶罐……”比如“白杨树撑开绿色的大伞,蝉儿叫出金色的秋天”……可见,少年写诗的杨廷成,从诗歌中得到了多么大的快乐。

后来,他从童话步入了现实,从以不变应万变的浪漫抒写中,又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句子:“乡村,站在群山一般壮实的肩上……”“山里有我的妈妈,妈妈有炊烟一样的白发……”“小村是一本发黄的线装书……”“父亲佝偻的身躯在默默耕耘,他是属于泥土的一条小小蚯蚓”……他长大了,他成熟了。所以,他要以一个诗人的想象,为父亲颁奖,为所有在泥土中刨食的父老乡亲们颁奖。于是,他的父亲掏出了旱烟袋,在田埂上,无声地笑了……

他赶着诗歌的牛车埋头走路,根本不去管顾其他诗人如何激动,又是如何茫然。在一个叫平安驿的小地方,在青海东部的一座川水谷地,他在麦穗中守望,在黄泥小院里沉思,在田埂上漫步,让瓦蓝色的青稞酿成美酒,把自己醉倒在一个多梦的季节。然后成家立业,然后走向远方……

4.

在我的眼前,放着一份近几年里杨廷成诗歌创作及相关活动的资料,我顺手摘录了几段,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杨廷成守望乡土、眷恋田园,在诗歌的创作和推动青海诗歌创作走向更加广阔的阵地所做的努力。近年来,他和马钧先生主编的诗集《高大陆上的行吟》获得北京秋季图书博览会入展图书二等奖;他自己的诗歌集《乡土风语》荣获首届青海文学奖;他本人获得《时代青年》杂志社“年度十佳诗人”称号;年中国诗歌报刊联盟等单位联合授予他“中国新诗百年优秀诗人”光荣称号;年被“中国华语诗歌春晚”组委会授予“新世纪诗歌贡献奖”;被省委宣传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文联授予“第五届青海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由他组织策划并与其他诗评家、诗人主编了在青海乃至全国文学界有较大影响的《高大陆上的行吟》《青稞与酒的歌谣》《青稞与酒的记忆》《酿造麦酒的黄昏》《茶卡盐湖之恋》《红衣白马的女子们》等数十部文学作品集,并主编出版了青海省诗歌学会会刊《青海诗人》杂志7期。

年12月,他作为5位作家、诗人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年底,由他倡导并组织的青海首个诗歌奖“首届昌耀诗歌奖”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举办,在全球华语诗坛引起强烈反响,被评为年度中国诗歌10大新闻事件之一;年6月,他策划并成功组织举办了由当代中国著名诗人舒婷等人参加的“中国诗人走进茶卡盐湖采风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诗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在国内诗坛引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13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