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首先要明白,《亮剑》不是一部纪实文学,而是一部小说。

小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塑造人物形象。

怎么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发展来推动情节,在情节刻画中配以大量正面、侧面、以及社会、心理描写,将人物形象立体化、全面化、形象化,最终突出主旨、弘扬主题,丰富作品的思想性。

我们读鲁迅的《阿Q正传》,全文都写了些什么事件也许都记不清了,但阿Q这个人的形象却如活生生地站在我们的眼前,而文中所贯穿和流露的国民惰性与“精神胜利法”也猛烈地敲击着我们的心房。

所以,《阿Q正传》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

《亮剑》也是如此。

我们读了《亮剑》,未必对书中所写的事件记得多少,但李云龙、楚云飞、张大彪、魏和尚这些人物形象却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而书中所写的亮剑精神——“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时时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所以,你要问,李云龙为什么一定要打平安县城,是没有必要找历史依据、历史原因。

我注意到,很多答友都在翻经引据,找华北抗日战争的发展史,从百团大战分析起,找八路军和新四军作战形态的变化,怎么破解敌人的囚笼战术,怎么深入敌后,怎么化整为零,怎么抽调部队,怎么入基层发动群众;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怎么分兵驻守,怎么拉长战线,怎么分散兵力,以期论证出打这样一场战斗有没有可能性;并查阅史料,希望从中找出相类似的战例,诸如此类。

我的看法是:小说即使有原型(很多人说李云龙的人物原型是王近山将军),但终归是虚构成分居多,否则也不必要采取小说这一题材了,直接用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岂不更有说服力?!

小说《亮剑》要弘扬亮剑精神,就必须以浓墨重彩来塑造和刻画李云龙这个人物形象,把他画活,再通过他的行动把这种精神进行诠释和归纳总结。

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营造事件、制造冲突,酝酿紧张激烈的气氛,把这冲突加剧、加剧,再加剧。

于是,《亮剑》作者不遗余力地虚构出了李云龙打平安县城这一情节,背景的安排和渲染也极有张力:山本一木大佐率领的日本特工队在李云龙、秀芹的大婚之夜搞袭击,重创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部,杀害了赵家峪一百多口乡亲,活捉了秀芹。李云龙本人在魏和尚等人的死护下脱逃,事后清点人数,独立团仅有二十八人成功突围。

李云龙在书中的人设,是一个不怕死不怕地的血性汉子,吃此哑巴亏,岂肯善罢干休?!(真善罢干休,读者也不爱看了),他发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攻打平安县城,李云龙并没有过多考虑过输赢,也没考虑过会对整个晋西北的抗日战局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的心态是:赢也要打,输也要打。

书中写了,李云龙怒吼道,老婆被抢了!屁都不敢放一个,这样的孬种还能扛枪抗日,只怕早已经做了汉奸。

所以,在这一场复仇之战,用不着做太多的动员,集结起来的部队一下子就达到了上万人!

这个人数大出李云龙意料,开打的信心更大了。

故事叙述至此,读者的胃口已被吊足。

但后面的描写更加煽情:李云龙集结起部队向平安县城发起攻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筱冢义男赶紧严令周边县城甚至太原的日军入援。这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晋西北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纷纷投入战斗,局部战斗演变成全面战斗。

李云龙此举,可谓捅破了天。

则攻打平安县城之战,也成了全书的高潮。

战斗结束,晋西北战场中日双方攻守发生了逆转。

为此,战区长官阎老司令发来嘉奖电,远在重庆的委员长也来了个通令嘉奖。

所以,网友也将这场战斗戏称为“平安格勒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t/pgst/2555.html
------分隔线----------------------------